《山东教育报》报道莒南县送教上门经验做法-博天堂备用

《山东教育报》报道莒南县送教上门经验做法-博天堂备用

发布日期:2023年01月20日  浏览次数:

2023年1月16日,《山东教育报》以《莒南县特殊教育中心“送教上门”特别的爱开出特别的花》为题,对莒南县送教上门经验做法进行报道,全文如下。

 

“送教上门”送的不只是知识,还有政策、技能,更有党的温暖。这些孩子在家庭方面有各种困难,教师们都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:为贫困家庭送上了慰问物品,为每位残疾学生送上学习用品,为特困家庭争取政府的扶助,还为学生送上医疗康复的信息……

这是发生在莒南县特殊教育中心的暖心事。近年来,该校积极践行“零拒绝”的特殊教育理念,提出了“三启”、“三送”、“四学段”的育人模式,创新培养体系,着力推进“医教康”结合的“送教上门”工作,致力于“让莒南的残疾孩子接受更好的特殊教育”,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。

为特殊孩子特殊“大家庭”

作为莒南县唯一一所公办的特殊教育学校,莒南县特殊教育中心招收聋哑学生、智障学生和自闭症患者,并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。为此,学校将全体教师分为19个送教组,教干包乡镇,教师包学生,“一人一案”,实行个别化教学。

与此同时,莒南县政府还根据“送教上门”工作实际,专门研究制定特殊的政策,县教体局等8单位联合下发了《莒南县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实施方案(试行)》,根据成员单位工作职能,把“送教上门”工作的任务分给了县人社局、财政局、卫计局、民政局、残联、红十字会等,形成了关爱特殊儿童的特殊“大家庭”。

“在脱贫攻坚,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,一个也不能少。”在莒南县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的协调下,该县的残疾儿童家庭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对象。“从康复器械到心理辅导,从助残资金到技能培训,从政策扶持到社会赞助……在这个‘大家庭’里,‘八仙过海,各显其能’,使这个‘大家庭’既和谐,又温馨。”莒南县教体局局长左银武这样评价道。

“三”“三送”让服务更精准

学校自2011年启动特殊教育“送教上门”试点工作以来,已逾十年。其间,教师累计走访2000多人次,其中重点走访194名残疾学生,走访范围覆盖全县,送教工作走在全市前列,并获批市级“送教上门工作试点县”。近年来,“三启”“三送”开启了送教工作的新格局。

“三启”,即根据学生的残疾程度将学生分到启慧、启智、启蒙三种不同的班级中,“启慧”班学文化,“启智”班学技能,“启蒙”班练康复,最大限度的发展潜能。在抓好学生教育教学的同时,学校不断探索“送教上门”的新思路。

“三送”,就是通过鉴定评估将送教学生共分为3类:第一类为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及简单的康复需求的学生,第二类为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及一定的康复需求的学生,第三类为具备简单认知能力的学生。根据送教学生的残疾程度,建立一人一案的动态管理档案,开启了分层次、分类别的送教模式:资源教师给第一类学生送文化,联合县妇幼保健院给第二类学生送康复,联合县志愿者协会给第三类学生送温暖,使重残儿童享受到了更加适切、精准的教育。

特教教师做的“特殊事”

每到双休日或节假日,教师吴云全老师就要早早起床,经过50多公里路程的汽车颠簸和一个多小时的走街串巷,敲开一个个送教学生的家门。这样的工作,他坚持了十二年。“孩子没有办法选择过去,但孩子有权利选择将来,我们都为人父母,应该让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……”吴云全的这番心里话就是他坚持“送教上门”的动力。

“被送教的孩子多是重度残疾,与在校的智障生相比,他们要难教得多。因此,教师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,一个知识点、一个康复动作可能要教几十遍,也不一定能教会学生。因此教师不能急躁,要‘文火慢炖’。”在记者采访“送教上门”工作时,教师孙凡惠说。孙凡惠还专门介绍了学生星星(化名)的情况:他出生时脑部受到损伤,以致必须靠在物体上才能直立,手、口无法协调,表达能力十分有限。每次上课时,他都尽力配合父母,努力配合老师进行训练。几年下来,星星有了巨大的进步,可以说出简单的词语和短句,见到老师时,能清晰的说出“老师好”。送教路上,星星只是数百名学生的一个缩影。

在12年的送教路上,他们既是教师,又是保姆;上课既要到课堂,又要到家庭;别人的双休日、节假日却是他们的工作日。

“既然选择了特殊教育,我们就要用爱心坚守初心,努力让每名特殊学生都能自理、自立、自强、自爱、自尊、自豪。”校长张文明说。(宋家聪 孙永艳)

上一条: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下一条: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怎么做?来看今天的发布会!

【】

分享
网站地图